通讯信息首页 频道列表 分享好友

不要让“企业家”变成贬义词

2021-11-23 21:34276290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成为经济活动和媒体舆论的主角。我们都多少知道一些极富个人魅力的明星企业家,任正非、柳传志、王石、张瑞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王健林、刘永好、俞敏洪、李书福、李东升、郭广昌等等。

他们与中国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交相呼应,他们既有经营智慧又有家国情怀,他们时常站在聚光灯下谈论商业文明和企业战略,他们的创业故事和管理思想被广泛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他们甚至参与公共外交,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经济的微观故事。

我们对这些白手起家的明星企业家们曾经给与过足够的尊重,代表着中国经济软实力的企业家精神,也成为我们口中经常讨论的词汇。在商业的世界里,这些明星企业家的光环和话题性,丝毫不亚于如今娱乐圈的那些“顶流”。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群体开始逐渐被“走下神坛”,并被悄然戴上了各式各样的帽子。“资本家”、“吸血鬼”、“买办走狗”、“该挂上路灯的人”,成为他们新的“标签”,企业家这三个字也开始从褒义逐渐走向贬义。甚至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这个美好的字眼,当成是对于企业家们的财富清算。

企业家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回归到最大公约数的思考,这群人的共性是:更有冒险精神,更善于组织协调资源,更善于规模化生产经营。总的来说,这个群体比普通人更聪明,也更加勤奋努力,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商业成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然而,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财富这个附加品,给这群人带来了巨大的负面评价。

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声望这个附加品,却可能给这群人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明星企业家开始不再进行公众表达,即便偶有表达,也从过去的公共话题、行业话题,缩小到企业话题。国际化、并购、投融资、商业模式、商业伦理,甚至规模增长,这些曾经的商业论坛中的热门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冷。企业家们的话题圈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小,没有人再去碰公共议题,渐渐全是企业广告;企业家们的表达情绪也开始越来越软,没有人再去展示雄心去秀肌肉。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太多明星企业家被“网暴”,也看到了太多穷凶极恶的情绪和言语。这样的舆论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无奈的结果,已经没有多少企业家愿意公开说话,也没有多少人可以说出什么有营养的话。大多人如寒蝉般讳莫如深,欲言又止。

俞敏洪是这个群体中,还持续公开说话的人,他有自己的微信公号、视频号、微博,也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观点、情绪和生活日常。虽然也曾因为表达,遭受过各种风波、争议和批评,但他并没有禁声,这也正是这个一直保持知识分子风骨的“俞老师”的可爱之处。

俞老师的新东方正面临着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这艘教培行业巨轮上的很多人前途未卜。但对于他个人来说,早已功成名就且财富大自由。在行业熔断的大背景下,花甲之年的俞老师很容易做出退居二线的决定,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利用品牌影响力和手里的现金储备做一些能做的事。在遭受重击之下,这并不失体面,但俞老师并没有。在整个行业都沉默不语时,他却高调了起来,一边捐赠着课桌椅,一边准备和新东方的老师们一起进军直播行业卖农产品。

不确定新东方老师们是否卖的好农产品,但不管这个决定对与错,我都想给俞老师鼓鼓掌。如果我是他,我想我会选择抽身离去,颐养天年,去选择某种确定性。

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在1755年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真正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骨子里就带有着某种程度的冒险精神,敢于在不确定性中抓住机会。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的时代,表达的技巧性要求变的很高。但我们更应该拥有一个更加宽容,并充满善意的舆论环境,让企业家们愿意畅意直言,让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继续有展现的舞台。

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但不能变成一个只有商人,没有企业家的时代,不能变成一个企业家们只愿闷声挣钱,不敢承担公共责任的时代。

而对于中国的企业家们,也需要理解和适应新的叙事环境和经营之道,做好企业家的本分,不慌乱,不沮丧,不迷茫。近日中央财经委副主任韩文秀的一番话说的非常好,“企业家为共同富裕做贡献有多种渠道和方式,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合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履行社会责任,善待员工和客户,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办好自己的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这是企业的本分,也是为共同富裕作贡献的正道。”

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而企业家精神正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推动力。我们需要企业家精神,就不能让企业家成为一个贬义词。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