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上云”,或难生存
“道板停车”大概是所有城市管理者的痛点:现场执法成本很高,非现场执法又无法做到和车主的互动,效果也不是最好。
但苏州工业园区有一个好办法——利用前端感知设备,通过算法自动识别车牌,识别完之后会给车主发送短信提醒,30分钟后没有驶离,将会进入一个非接触执法程序,既确保了效率,又兼顾了人性化。
这个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就来源于华为云。
企业的情况也类似。
现在的流行说法是,只有两种企业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
一是数字化原生企业,即从成立开始就按照数字化方式运营和发展;
另一种就是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多数企业,包括政府机构和传统企业都是后一种情况。
换句话说在这个时代,不上云就难以生存下去。
这跟几十年前的“上网”很像。
企业要办公,就得根据不同岗位,购买不同配置的电脑,需要搞一个局域网,还得建机房,买服务器和防火墙,以及专业维护人员。
这还只是硬件部分。因为还要花大价钱买入ERP、CRM、OA、HR等各种软件系统,之后才能实现“上网办公”。
云计算就简单多了:无需机房和维护人员,那些软件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云端购买——类似于水电煤气,不需要自己开一个自来水厂或者发电厂,按照自己的需要拧开水龙头就可以了。
云变成了一种真正的数字基础设施。解决信息系统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运营维护成本高、耗能大等难题的同时,还能拓展新的业务边界等等。
有些好处甚至是预料之外的——比如直到现在,出入北京的几乎所有公共建筑,都会被要求出示一个应用“北京健康宝”——这个应用来自于基于华为云的区块链服务,目前用户达到了3800万,查询人次超过了16亿。
在深圳这个“创业之城”,企业的审批项目实现了100%上网,而且是24小时的“无人审批”——支撑这种便利的技术来自于华为云在深圳打造的“鹏城智能体”。
另外,中国的数字支付曾经让老外目瞪口呆,但现在这种支付已经达到了“抬抬手”就能搞定的地步——在云上把数字支付和华为智能手表终端打通之后,消费者在购物时一抬手就能完成无感支付。
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平台,“上云”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跟几十年前那波企业信息化为IBM、甲骨文带来的契机类似,云服务也带来了商业的新蓝海。
现在已经没有不上网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很快也会出现一种情况——没有不上云的政企机构。这是一种刀刃向内,但趋势不可违逆的变革。
这是个大蛋糕,当然竞争也很激烈,所以一场有关云的争夺不可避免,但对于华为来说,这家公司似乎永远都不打无准备之战,尤其是在一场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战役中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