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信息首页 频道列表 分享好友

许成钢教授: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悄然而至

2021-09-19 22:01537460

三次产业革命的起源和主要技术内容 ▶

18世纪出现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始于英国,其特征是机械化。机械动力的蒸汽机和各种工具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英美,其特征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技术突破:电气化和内燃机,以及以化学为基础的突破:化工、金属冶炼、制药。

20世纪中后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美英,其特征是信息化和生物医药,前者是以物理、数学为基础的突破,后者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突破。

这三次产业革命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源于发明家和企业家的创新。每次自发产生的新技术的经济都破坏老技术的经济。发明家和企业家得以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与所在国的制度。三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都是以保护私有产权和个人自由为核心的英美法系国家。在这些国家,高度自治的大学提供了创新的知识和充沛的人力,金融市场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它是资源配置的中心。归纳起来,英美创新制度的特点是为法治基础上的市场和竞争提供创新的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在金融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产品市场、人力市场上提供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产业革命和任何重大技术创新的特点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它不可预测、不可计划,一旦出现对老技术经济的破坏力巨大。制度自身需要有适应创造性破坏的能力,不适应的制度必须退出。容忍和接受创造性破坏能力的制度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为社会带来福利。所有不发达国家的根源是制度问题:不产生重大创新,也不能追赶创新。

产业革命的思想来源是教授自治的大学。教授自治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没有第一流大学就没有历次产业革命。历次产业革命的革命性创新想法都来自于大学。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思想源泉来自于牛顿和瓦特这两位科学家,前者27岁就当上了剑桥大学的教授,后者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格拉斯哥大学被誉为全球最为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

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思想源泉来自于麦克斯韦和赫兹。前者是剑桥大学的教授,后者是创办于1810年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教授。

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创新想法,在基因方面来自于剑桥大学的沃特森和克里克两位教授;在计算机方面来自于剑桥大学的图灵教授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冯诺依曼教授;在人工智能方面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赫伯特ˑ西蒙教授和MIT的麦卡锡和敏斯基。

教授治校是产生创新知识和人力的制度基础,教授治校包括两部分:人事自治和资源自治。校长的招聘、教授招聘及晋升和招生等事务由教授们来决定这是人事自治;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来决定学校的研究方向,这是资源自治。

如果我们对决定技术创新的制度进行排序,我们会发现,革命性创新产生于英美法律体系支持的市场制度,每次产业革命都是在这个制度中产生的。欧陆法系支持的市场制度(包括日韩新加坡等)紧跟创新,但从不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这种制度下孕育出的创新,较少处于革命性创新的前沿但能紧跟前沿,产生重要的互补性创新。

曾经,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国有制计划经济可以快速模仿和追赶领先者但难于自我创新。虽然举国体制可以在某些领域产生个别强项,但是整体水平上则连追赶都困难。在这种制度下,极少孕育出创新想法,而且创新的效率严重低于市场经济。更不要说群众运动和没有法治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充满了混乱、浪费、欺骗和灾难。

« 上一页 3/6 下一页 »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