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9月12日正式揭晓 2021 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
香港大学袁国勇、裴伟士获得生命科学奖。
获奖理由: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杰获得物质科学奖。
获奖理由:奖励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施敏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获奖理由:表彰他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
获奖者详情
袁国勇,1956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广州,医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主管、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袁国勇 1981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1982 年进入基督教联合医院工作;1987 年起在玛丽医院进行微生物学研究;1989 年进入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工作;1998 年获得香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0 年担任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所所长;2001 年担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2005 年受聘为香港大学霍英东传染病学教授,并出任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2007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 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9 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裴伟士,临床及公共卫生病毒学家,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谭华正基金(医疗科学)教授。裴伟士教授合作领导在香港大学的世界卫生组织流感 H5 参考实验室,以及领导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
裴教授于 2006 年当选为伦敦皇家学会院士;2007 年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团勋章;同年在马来西亚 Akademi Sains 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2008 年在香港获得银紫荆星章(S.B.S.);2015 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2021 年获得约翰‧狄克斯加拿大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
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共产党第 17 届、18 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代表。
张杰教授于 1988 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1998 年期间在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著名教学、科研机构工作。1999 年 1 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所长,2003 年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2006 年 11 月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教授在 X 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声望。他曾因其学术成就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 TWAS 物理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等奖项。
施敏,1936 年出生于南京,美籍华人。现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台湾工业研究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1991 年获得 IEEE 电子器件最高荣誉奖(Ebers奖);2017 年与 Gordon E Moore(摩尔定律之父)共同获得 IEEE Celebrated Member(尊荣会员)称号,目前全球仅 10 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 1973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Leo Esaki、2000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Herbert Kroemer 及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George E. Smith。
施敏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是非挥发 MOS 场效应记忆晶体管(NVSM)的发明者,在金半接触、微波器件及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技术等领域作出了奠基性、前瞻性和开创性的贡献(2017 IEDM Plenary Awards评)。施敏先生发明的非挥发 MOS 场效应记忆晶体管(闪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集成电路产业主导产品之一,是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IC 卡、数码相机及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关键部件,还促进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和固态驱动器等技术的发展。因此项发明,他已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提名。
施敏先生在微电子科学技术著作方面举世闻名,所著的《半导体器件物理学》(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工程及应用科学领域最畅销的教科书之一,曾被翻译成 6吧种语言,销售超过 600 万册,引用次数达 47500 多次,有“半导体界的圣经”之称。
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 100 万美元(约 650 万元),每个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大奖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在奖项评审过程中,有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以及数十位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参与未来科学大奖的提名与评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