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信息首页 频道列表 分享好友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1-07-21 10:58154100

文/郭平

从第一块“成都造”电子仪表,到第一颗“成都造”芯片;

从中国第一根电子显像管,到中国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

从东郊的红色记忆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体系愈发完善,核心技术逐步突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利和标准化成果丰硕,产业链构建和掌控能力显著提高。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从诞生之初,就承担着国家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目前,成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成都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能级力争再上新台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型显示、网络安全等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国内领先的数字产业发展高地;成渝地区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第三极”,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显现。

鸟瞰天府软件园。天府软件园是成都软件产业重要的承载空间之一。(成都市经信局供图)

红色烙印 铸就发展定力

走到东郊记忆南大门,便能看见工业风的红砖斜型拱门,从南大门往里走,成都三环内仅存的三个工业烟囱耸立眼前。再往里走,便是时光廊道,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东郊”的记忆,东郊记忆营销策划部经理莫晓涛说:“如今的东郊记忆便是当年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在成都陆续投资建设电子工业。1953年,国家将成都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成都筹建4个新厂。

第一代“东郊人”,背着全部家当和满怀壮志雄心,越秦岭、进夔门,背井离乡来到了成都东郊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红色历史给予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业底色,也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发展定力。在2008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是成都首个千亿级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准确把握产业趋势,坚持城市与产业共生共荣,并为其发展持续赋能。2019年,成都出台《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后,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细分领域的个性需求,成都先后出台10余份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这些“纲领性”文件,对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在此期间,成都接连获批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国家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全面推进统筹规划布局、优化产业体系、完善创新生态等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超前“谋局”,夯实基础。不断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体系和创新举措,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了“四梁八柱”,这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突破万亿的重要秘诀。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市经信局供图)

改革向前 迸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成都,历来不乏创新创造的勇气,而成都工业的发展演变与格局重塑正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1978年,作为成都市轻工行业首批改革试点企业,濒临破产的成都钻床附件厂被推到改革前沿。经民主选举、承包经营,在成都钻床附件厂党支部的支持下,刘荣富被推选为厂长。“我们企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面对市场选择了适合四川气候的电热毯,生产以后一炮打响,产品供不应求,很快从资不抵债,扭亏为产值上千万元,利润上百万元的企业。发展壮大为现在的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公司董事长的刘荣富感慨万千,“回望企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支持”。

时间赋予历史以意义。

2017年7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这是成都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性创新。

2020年4月,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成立,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产业协同、联动、配套,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子落,全局活。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介绍,去年底,京东方的一家上游企业在成都实现量产,两家公司之间车程仅5分钟。如今,按照“设备—材料—制造—应用”链条,已有3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成都京东方周边集聚,形成国内较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京东方所在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戴尔、德州仪器、富士康等数十家相关领域的世界500强齐聚于此,构建起“芯-屏-端-网”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多点支撑、由“点”到“圈”的蓬勃发展之势。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六大领域中的优势细分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红光厂生产了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 (东郊记忆管委会供图)

不忘初心 激发奋进动力

19.8%。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交出的增速成绩。这一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 10065.7亿元,宣告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的诞生。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成都接续第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动实践。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度较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第一时间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专班专员”制度,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分级分类指导企业复工复产,稳产满产。2020年2月底,成都全市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复工率就已达100%。

危中寻机、机中求先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迈上万亿级台阶的重要“法宝”。全球疫情导致国外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受滞,成都市及时把握机遇,支持国际产能向成都转移,支持国际企业扩大生产,促进戴尔成都工厂、英特尔成都工厂等龙头企业迅速扩产增产。

同时,稳链补链强链,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也成为推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去年6月,围绕重点企业、“薄弱缺”环节,成都出台《成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方案》; 7月,成都启动“项目招引攻坚”行动,围绕“两图一表”开展“叩门招商”,实现了项目招引的重大突破。一年内,成都全市引进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项目9个。一系列项目的集中签约看中的便是成都强链补链固链、加速产业生态圈建设,指向的是成都首个万亿级支柱产业。

“成都电子信息从2008年的千亿产业到2020年万亿产业,不只是规模的增长,更是质量与效益的跃升。”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进行公示,“四川省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位列其中,这意味着成都软件产业将融入国家战略,实现更大发展体现更大担当。

“这带来的最大的作用是提振信心。”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说,“这是内陆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挂钩,甚至同台竞技的例证。”汤继强还强调说:“突破万亿不仅是由0到1的突破,而是由1向‘1+N’的挺进。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已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站上了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台阶。”

在汤继强看来,全省的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后工业时代向创新型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今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所积累的优势能够为全省的工业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谱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