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国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创新与产业研究中心
已协商了9年的RCEP协定终于花熟蒂落。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日、韩、澳、新等15个国家,在东盟峰会上,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也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RCEP自身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协议的落实为我国未来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机”
一是为全球化发展扳回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且深刻地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WTO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局限。另一方面,今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东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急剧衰退,直接冲击消费和服务业,破产企业数量不断攀高,部分国家停产停学,社会消极情绪也在不断蔓延。在这一背景下,15个成员国保持密切磋商,如期签署RCEP,一个涵盖30多亿人口、占全世界三分之一GDP总量、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应运而生。该协定的签署是地区国家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稳定全球经济具有标志性意义,RCEP这一亚太地区最大自贸区的出炉,无疑给了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当头一棒,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象征。
二是为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的东亚地区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在东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东亚地区疫情防控形势总体趋稳向好,各国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有序复工复产,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稳定恢复和发展。RCEP是一种基于协定国家之间相互给予统一规则和制度的多边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协议的签署给东亚区域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能,区域内将形成统一的经贸规则和便利的跨国营商环境,有利于区域内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的便捷流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并增强对域外投资的吸引力,形成显著的贸易创造、投资创造以及域外“溢出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东亚地区的贸易投资往来,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实现地区国家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三是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利好。作为RECP区域内发展的领头羊,协议的签订虽然在部分领域会让中国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整体看将更有利于为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市场,也可以为中日韩自贸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为我国实现“双循环”提供强力支撑。亚太自贸区的落地,无疑将会进一步刺激中国的出口;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对RCEP伙伴国的进口,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这也意味着中国对该区域的贸易逆差可能扩大。RCEP也会带动中国对资源品、制造业原材料等相关领域的进口水平,为中国企业的对外“出海”投资和转移落后产能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为实现“双循环”的战略布局提供支撑。随着RCEP的不断深化,会有更多的东盟国家和地区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交易,人民币作为投资和储备货币的功能也会日益凸显。更关键的是,RCEP抢先尘埃落定,为中国应对美国主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提供抗衡力量。
第二,将缓解中美经贸摩擦给区域带来的不利影响。RCEP协定达成,将在“十四五”期间降低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机械设备、钢铁及金属制品、建材、轻工、公共服务及建筑业等国内生产受中美贸易摩擦负面影响较大的产业,其国内生产均有所恢复,且几乎所有产业的进出口都会实现增长,尤其是农产品、纺织服装、建材、轻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的受益较大。RCEP所形成的稳固的区域供应链及统一市场,将对美国单方面采取的贸易扰乱行为起到较大的缓冲作用,为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为中日韩自贸区推动奠定坚实基础。中日韩三国经济规模大,GDP合计超过16万亿美元,与欧盟GDP18万亿美元规模相当;三国对外贸易额近7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20%以上。中日韩三国经济产业存在互补空间,产业链高度融合,日本拥有相对丰厚的资本和尖端科技,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半导体领域占有优势,而中国则是制造大国。此前,复杂的原产地规则是导致亚洲区域自贸协定利用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RCEP协定对于整合亚洲区域一体化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区域内采取共同的原产地规则。协定实施意味着RCEP成员之间的贸易只需要一张原产地证书,免去了过去原产地规则的繁琐程序,有效降低了贸易制度成本。因此,在协定中达成双边关税减让安排下,将有利于三国合力推动区域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发展,贸易往来将更加简化,区域供应链更加稳固,运行成本将更低。RCEP的统一原产地规则也有助于整合东亚地区生产网络,将推动美、欧等区域外跨国企业在亚洲地区更便利地开展商业活动,最终为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危”
但客观来说,RCEP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一是RCEP部分规则相比CPTPP约束力弱。在亚太地区,目前存在CPTPP和RCEP两个协定。作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的缩减版,CPTPP保留了TPP超过95%的内容。在其框架下,签约国间95%的货物实行零关税。该协定还致力于取消成员国之间投资、服务和数据的障碍,为成员国间开展零售、银行和电子商务带来更大的机遇。日本、新加坡等6个国家同时是CPTPP与RCEP的成员国。如果RCEP约束力太弱,将会在规则竞争中落后,进而会被边缘化。
二是印度未能在首批加入该协定。人口和经济大国,印度,目前之所以选择不加入RCEP主要是担心本国贸易逆差可能进一步扩大,以及本国的电信数据的安全。客观分析,印度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本国制造能力不强,加入RCEP,短期内会使其成为其他工业国产品的进口国,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但从长期看,RCEP会形成一个区域价值链,给区内各国带来“共赢”的机会。印度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家,服装等轻工业将成为其主要出口产品。加入RCEP后,印度向区域内各国的轻工业产品出口关税将取消,这无疑会促进印度轻工业发展,进而为其工业化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长期来看符合印度发展的利益,且RCEP下一步应力争吸引印度加入,不断推动RCEP规则的不断完善。
三是带给中国的挑战和风险。RCEP无疑为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第一,随着RCEP的深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将对国内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制带来新的要求。第二,进口扩大也将改变中国多年贸易顺差国的角色。进口的扩大会进一步加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海外市场在未来的持续萎缩而产生的失业问题,因为进口将冲击国内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从而减少国内就业。其次,进口份额多大,也会进一步导致国内产业价值链低端工业制成品出口过剩所内生的贸易条件恶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最后,还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扩大进口战略将有可能对我国贸易结构和国际收支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这些新变化和挑战都需要我国去重新适应和调整。第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对于国内金融市场稳定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表明使用人民币的市场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不再仅仅是满足一国的货币需求,金融科技的创新加大了我国控制货币的难度,限制了汇率政策的调整范围,削弱了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的管控能力,损害了货币独立政策的实施;国际市场的需求关系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波动,人民币作为计价方式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期阶段,我国中国银行对于处理境外市场需求的经验不足,不利于树立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货币形象。
总体而言,机遇远大于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勇往直前,应是我们面对RCEP的坚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