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第一颗北斗试验卫星上天算起,18年来中国先后发射了包括4颗试验卫星及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三代导航卫星在内的43颗卫星,先后实现了对中国本土、亚太地区、“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信号的覆盖。
这其中,以2018年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最为密集,截至目前一共通过10枚火箭发射了19颗北斗三号卫星。高频次的卫星发射拉高了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总次数:以36比34首次超越美国。对此,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中国在太空方面的进步令人惊叹。
这样的进步来之不易。2000年到2007年间,中国发射了北斗1A到北斗1D共4颗试验卫星,经历了把设想变为现实的一个漫长过程。最初的北斗试验卫星,与现在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在原理上有着本质区别,采用的是 “有源双星定位”技术路线,存在着会暴露自身坐标的短板。不过,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援当中,救灾部队正是依靠北斗卫星的“短报文”发送功能与外界取得了联系。原本被视为短板的“有源”体制,在灾害救援时反倒成了“香饽饽”。也正因此,如今全球覆盖的北斗三号,仍然保留了短报文收发功能,成为兼具定位、导航、授时、通信功能于一体的天基系统。
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介绍,北斗全球服务可用性均在95%以上,全球定位精度方面达到10米,亚太地区定位精度达到5米;测速精度方面达到每秒0.2米,授时精度方面达到20纳秒。北斗高精度基础产品已经输出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芯片、模块、终端、软件、服务一揽子应用解决方案,“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北斗将始终相伴左右。”
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测量测绘、交通运输、海事船运、农林牧渔业、国土监测、挖掘勘探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比如,今年10月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就采用了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来保障安全运行。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智能驾驶汽车也有望于2019年上市。另外,北斗还可用于监测野生动物、放牧、捕鱼、送货等,进入各行各业。
北斗的大量应用,催生了包括卫星导航芯片、智能手机、电子商务、自动驾驶、智慧城市以及其他一切有可能应用卫星定位技术的产业经济链条,有力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据介绍,目前北斗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自主北斗芯片跨入28纳米工艺时代;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5.4万件,居全球第一;在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全面建成后,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回顾北斗系统由一号向三号不断升级的18年,正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与世界交往日益密切的18年。随着北斗得到广泛应用,它正走出国门惠及世界,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导航服务。目前,北斗已加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国际民航组织批准北斗星基增强服务商标识号和标准时间标识号,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据介绍,到2020年,中国将继续发射11颗北斗三号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2035年将建成以北斗为核心,更加广泛、融合、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凝聚中国航天智慧的北斗,将为全球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快捷的服务,并为拉动全球经济贡献力量。(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