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针对基础电信企业“不限量”套餐隐藏限制条款等宣传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组织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有关要求:
一是要求企业提高认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企业提供经营服务过程中,始终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切实增强用户的获得感。
二是要求企业规范宣传。要高度重视当前“不限量”套餐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全行业立即开展自查工作,切实规范此类套餐的宣传推广行为,不得夸大宣传,对于限制条款要标示醒目。
三是要求企业举一反三。要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营销宣传时要做到真实、准确,实行明码标价,对资费方案限制性条件以及有效期等需用户注意的事项,要履行提醒义务,不得片面夸大或混淆优惠幅度,确保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四是要求企业强化服务。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套餐设计,重视用户体验,探索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资费模式,加强资费公示,完善用户流量使用告知和提醒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会上,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表示将严格落实会议要求,立即开展自查,规范宣传经营行为,确保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三大运营商涉嫌违反《广告法》已是不争的事实:广告法第28条规定,“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是虚假广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还有中国电信的官网在相关套餐中标有“不限量”字眼,却干着限量的事情,违法无疑。
工信部只说电信企业有宣传造假,但压根就没提不限流量的事,也没有说解决限速的事,是不是有点白激动一场的感觉?
其实,工信部可能有着更深入的考量,比如三大通信企业的收入与利润问题。
根据工信部统计,4月份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3.41GB,而在2013年4月份,月户均手机上网流量为121.0M,五年间增长了2741.67%;4月末,三大运营商完成移动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2141亿元,同比增长14.2%,占电信业务收入的46.1%,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这样的业务增长速度,为三大运营商带来了快速的收入增长,也为其埋下了不思进取的种子,试想,能躺着赚钱,谁还会站着干活呢?
近些年来,民众对于流量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三大运营商先后推出了不限流量套餐。虽然中国移动所占份额最大——从用户规模来看,中国移动是其他两家用户数之和的1.8倍;在营收方面,移动营收在运营商营收总和中占比也超过50%,利润更是高达83%。但来自联通和电信的竞争压力丝毫没有减弱,尤其在4G业务领域。因此,要想保持盈利和竞争力,三大运营商都必须推出有吸引力的流量套餐,只是这个套餐必须建立在基站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我们具体以中国移动公司为例分析。
2018年1季度,中国移动用户数达到8.99亿,4G客户数达到6.72亿,连续多保持第一大运营商地位。2017年中国移动公司全年总营业收入达到7405亿元,其中数据业务收入为4934亿元,比2016年增长24.9%,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达到73.8%。无线上网业务收入达36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提升至54.6%,年度占比首次过半。
这么赚钱的无线上网业务反而成为中国移动阻止不限流量套餐的原因。中移动认为不限流量“在短期内可能有盈利,但长远而言非常危险而且不堪设想,可能导致亏损。”担心导致亏损,是其要阻止不限流量的主要因素。2017年财年,流量收入已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提升至54.6%,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一旦放开,短期的业务增长之后,中国移动长期盈利增长将受到限制,这是移动公司最为担心的。
另外,流量虽然是中移动的主要业务,但不限流量同样可能会拖垮中移动的基站。如果规模推广不限流量套餐,网络负荷肯定会再上一个等级,这会为其带来极其严峻的挑战,事实上,三大运营商的基站现在已经不堪重负。为了避免基站因负载过重瘫痪,运营商只能限速限流。
说到最后,三大运营商的不限流量套餐实际上只是为了争夺市场的营销战,是企业间恶性竞争的结果,至于“不限量”的描述,由于基站能力的约束,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此次工信部的表述也只是强调了虚假宣传,而没有落实“不限量”的要求。